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3年公布的数据,2000年全球共有恶性肿瘤患者1000万,其中男性530万,女性470万。预计到2020年,新发恶性肿瘤患者将达到1500万,发展中国家的肿瘤病人总数将增长73%,而发达国家的肿瘤病人总数将增长29%,这与老年人口增加密切相关。
卫生部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新增恶性肿瘤患者约160万人以上,因恶性肿瘤死亡的人数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17.9%。目前,在大、中城市里,肺癌、乳腺癌发病率最高,农村地区胃癌、食管癌的发病率位居前列。与此相对应,我国抗肿瘤新药的研发方向都指向以上恶性肿瘤的治疗药物。
总体需求大于供应植物碱类领跑市场
我国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发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上世纪60年代初期已有部分品种开始生产销售。40多年来,我国抗肿瘤药物生产已由个别品种发展到系列化产品,研发和销售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十年来,研发(包括仿制)及市场营销上的成就令人瞩目。
目前,我国抗肿瘤药物生产企业已有近百家(包括中药制剂生产厂家)。其中,原料药厂20多家,制剂厂和中药厂有60多家。迄今为止,我国抗肿瘤药物已发展到七大类160多个品种。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4月公布的22个基本抗肿瘤药物,我国全部都可以生产。我国年产抗肿瘤药物30多吨,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上海等地。但产品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总体说来,抗肿瘤药物市场需求大于供应。
我国抗肿瘤药物市场可粗略分为植物碱和其他天然药物、抗肿瘤抗生素和相关物质、烷化剂、抗代谢药、其他抗肿瘤药五类(术后、放疗以及化疗等其他辅助治疗中使用的药物及免疫增强剂不在此次分析之内)。笔者对上述药物的医院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抗肿瘤用药市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2002年市场规模较1999年翻了一番,达到70亿元人民币,每年用药金额增长速度超过25%,其中2001年的增长速度高于50%。虽然2002年增长率较2001年明显下降,但未来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近年来,我国抗肿瘤药物医院市场各类别用药状况(见表1)显示:植物碱及其他天然药一直是抗肿瘤用药的领先类别,市场份额(金额百分比)从1999年的39.1%上升到2001年的39.23%,2002年继续稳步增长达43.99%。抗肿瘤抗生素及相关物质近年来的市场份额均在20%左右,2001年为23.01%,2002年为18.05%。
表1:我国抗肿瘤药物医院市场各类别用药市场份额及增长率
2001年 | 2002年 | |||
市场份额 | 同比 | 市场份额 | 同比 | |
植物碱/其它天然药物 | 39.23% | 17.44% | 43.99% | 39.52% |
抗肿瘤抗生素/相关 | 23.01% | 25.74% | 18.05% | -2.38% |
烷化剂类 | 5.75% | 55.55% | 3.43% | -25.81% |
抗代谢药 | 18.27% | 64.03% | 19.23% | 30.93% |
其它抗肿瘤药 | 13.75% | 11.72% | 15.30% | 38.52% |
总计 | 100.00% | 26.84% | 100.00% | 24.42% |
国内仿制药品居多企业营销模式陈旧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加强对药品流通环节的监管,招标采购工作深入进行,国内许多生产企业为了避开招、投标对抗生素等药物的巨大冲击,把抗肿瘤药物作为新的发展方向,纷纷把资金投向抗肿瘤药物的仿制。我国多数抗肿瘤合成药物都是在加入WTO前仿制的,因此该领域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而营销模式却与国内其他生产非抗肿瘤药的企业相同,与国外企业的营销模式有一定差异。
可以预见的是,我国抗肿瘤药物市场在未来三至五年间会呈现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出现同种药物不同剂型或规格的仿制高潮。如长春瑞滨由注射液改为冻干粉针,紫杉醇由每支30毫克改为每支100毫克等。被集中仿制的药物主要是长春瑞滨、奥沙利铂、多西他赛、紫杉醇、伊立替康、拓扑替康、表柔比星等。此外,还有一些相关药物,如格拉司琼、托烷司琼、亚叶酸钙、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也可能被争相仿制。二是每个抗肿瘤药物都会有3~5个或更多企业在生产。此现象的直接后果是所有制药企业为了市场份额不惜代价,在全国各地招、投标中大打价格战。如此一来,必然会出现生产企业努力降低成本、销售企业加大市场投入、市场竞争无序的局面,从而引发个别医生用药不规范,将一些抗肿瘤药盲目用于肿瘤患者术后的一线治疗。目前,我们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是细胞毒性药物,不当使用会伤害患者健康,极大地浪费生产资源,长久下去还会影响到国家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
专利成为发展瓶颈研发销售脱节严重
近几年,国外大型制药企业在我国上市抗肿瘤新药时就充分利用国家专利保护的法律权利,使得仿制在短期内无法进行。而这些新药恰恰是肿瘤治疗的新方向——分子靶向治疗,如阿斯利康公司的易瑞沙(吉非替尼,Gefinitib,ZD1839)、诺华公司的格列卫(伊马替尼,Imatinib,Glivic)、罗氏公司的美罗华(Rituximab)、赫赛汀(Trastuzumab)等等。未来肿瘤的治疗方式可能会与现在高血压、糖尿病相同,即患者可以在手术后长期口服某种靶向治疗(非细胞毒性)药物来获得长期生存,而目前最常用的细胞毒性药物将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那时,国内制药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考验。
与以上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抗肿瘤药物自主研发队伍和专业化销售队伍极度缺乏,一直没能把市场销售和新产品开发有机结合。如何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抗肿瘤药物研发方向和专业化销售模式,是摆在国内企业面前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业内人士指出,抗肿瘤药物营销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肿瘤专业知识,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的优势,掌握国际肿瘤治疗新动态,顺应抗肿瘤药物市场发展需求,同时优化各种相关资源,我国抗肿瘤药物市场才能有序发展。